油条是一种我们常见的早餐食品,但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油条都是两根并在一起炸的。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奥秘呢?
可能有些人注意到,油条单根炸的时候膨胀地并不好,口感也不佳。油条两根并在一起炸是否与油条的膨胀有关呢?
油条的膨胀机理
首先,为大家解释一下油条的膨胀机理。油条之所以能够膨胀,是因为制做过程中添加了膨胀剂。在油炸时,膨胀剂发生了化学反应,瞬间释放出大量CO2和NH3,使面块在短时间内膨胀、定型。
(居然有NH3,这还怎么吃?是这样的,由于NH3溶于水,油条中会有少量NH3的成分,但是如果油炸过程掌握得不好,油条中可能会存在较多的 NH3,因此有时油条吃起来会略带氨味。在这里呼吁大家:油炸食品还是少吃为好。)
当面块下锅后,其表面会在几秒内在热油作用下变熟,迅速固定成型,以至于限制了膨胀能力。所以单根油条炸出来口感不松脆,形状也不佳。如果做油条时将两个面块相叠,并且压一下中间使两面块黏合,那么当油条膨胀时,黏合处由于较厚导致传热较慢,当表面炸熟时,黏合处仍处于柔软状态,同时膨胀剂仍在不断释放气体,面块仍可以继续膨胀,从而使整个油条越来越蓬松。
传递的角度分析
以上从直观上解释了油条为什么要两根并在一起炸,下面我们更进一步地从传递过程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炸油条的过程主要包含能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两种传递过程。其中后者主要包括气体的膨胀和水分的蒸发。
气体膨胀和水分蒸发都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即在油炸的过程中,能量传递引发了质量传递。气体传质速率越快,油条膨胀得越好;水分传质速率越快,油条越容易被炸干而定型。由此可以推断:油条油炸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气体、水分传质速率的相对大小。与此同时,温度越高,气体、水分的传质速率越快。但气体膨胀所需的热量低,因此,一定范围内降低油温有利于炸出蓬松状的油条。
下面基于上述说明解释油条为什么要两根并在一起炸。
单根炸时,油条的全部外表面与热油接触,且接触表面温度很高,水分传质速率大于气体传质速率,故表面处极易失水而定型,限制了油条进一步膨胀,因而油炸效果不好。
两根油条一起炸时,虽然与油直接接触的表面仍然是水分的传质速率大而使其迅速定型,但是两面接触的表面没有直接接触热油,因而温度较低,从而气体的传质速率较大。表现为该处的面块不断膨胀,且膨胀之后形成空腔,进一步增大了热阻,阻止了温度过快升高。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该处的气体传质速率大于水分传质速率。另外,两根油条一起炸时,一开始形成的表面不是封闭的,表面可承受的张力小,因而黏合处面块的膨胀阻力小,使整个面块能够较好地膨胀。
(编辑 黄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