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宜荪,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曾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运营部总监,瑞士银行全球网络部总经理、瑞士银行资讯科技部执行董事。其涉足领域先后包括化工、环保、计算机、投资管理等,是跨领域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程宜荪也是2008年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的金融领域国家特聘专家之一。

初见学长,我就感受到了一种大将风范——笔挺的西装,暖心的微笑以及睿智且坚毅的眼神让人觉得既亲切又敬慕。在热情寒暄过后,我们直接进入正题,开始细听学长的故事。
1977年,也就是文革后的第一年,学长进入了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读本科。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化工时,学长表示当年报的其实是原子能工程类,而这个大类只有一个班在化工,其它的都在工物系,而学长就正好被分到了化工,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当年的学生们普遍觉得理论物理相关的专业比较高深、有挑战性,都争先恐后地争取学习物理,所以学长身边有不少同学对分配到化工系进行学习而感到失望,甚至有专业情绪。但是插过队、干过工厂的程宜荪学长表示并没有这种感觉,他认为自己是搞工程的人,只要是工程方面的专业自己都能接受,因为他觉得工程对当时国家的发展有更为直接的作用。两年的插队经历、两年的工厂工作使得学长把学好工程,然后返回工业界,在工程领域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最初目标。提及当年在化工系的一些往事,学长感慨于化工系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学长回忆道:“你们都无法想象当年学校的条件有多艰苦,课本好多都是油印本,英语老师很多都是原来学俄语的,一边上进修班一边教我们英语。但是,当年从学生到老师都有一股劲头,老师对学生也是特别地关爱。”谈到汪家鼎、滕藤等老教授时,学长脸上满是尊敬和怀念。“当然,现在化工系的老师也是非常关爱学生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承。”学长补充道。当年系里在用人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并不是按资排辈。学长犹记得当年有一个青年助教讲无机化学讲得特别好,就让他讲了大课,也是“不拘一格用人才”。老师都是平易近人的,学生也是渴望学习的,甚至要让学生停止学习去休息都是要动员的,而这在今天则难得一见。当年自习室和图书馆的位子比现在还要难抢得多,而如今这样的场面的确少了许多,当然硬件设施的改善是一大原因,毕竟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但清华精神则是一脉相传。

本科毕业后,学长前往国外继续深造。说起为什么出国,学长的回答则让我们大吃一惊。学长表示这完全是服从系里的安排,自己当年本想直接参加工作,在与老师交流得知学校现在也急缺教职人才后参加了研考,没想到研考成绩特别优秀,获得了系内唯一的出国名额。在匹兹堡大学获得化工博士学位之后,学长进入美国芝加哥Waste Management公司研发中心工作,用自己的化工知识做出了出色成绩。一次偶然的机会,学长得到了进入瑞士银行从事IT方面工作的机会。虽然现在网络应用十分广泛,而在90年代初的时候,IT行业则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很突出的一个就是当年几家大型的网络供应商分管网络,使用的标准也是千差万别。当时的瑞士银行已经领先开始了全球化发展,提出了“一本账”的观念,即全球业务统一管理,协调全球市场,但却在网络技术和管理方面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当时的网络技术显然无法支持如此一个大型银行的全球化,而相关的管理理念与管理人才也十分不足。在一次聚会上,学长偶然与瑞士银行的人士交谈,谈了谈自己在管理化工系统中汲取到的管理理念。新奇的观点引起了瑞银的关注,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从未接触过IT行业的学长来进行管理,结果就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学长也就这样在瑞士银行站稳了脚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学长解释道:“工科训练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化工中的单元操作与过程优化要求我们既要关注细节更要关注各环节之间的联系,选择最佳路径。管理学中的瓶颈效应,化工中称为控制步骤。一个复杂过程中的最终效率与瓶颈直接相关。抓住瓶颈就是抓主要矛盾。我正是将这些化工原理应用到瑞银全球网络技术更新与运营管理,解决了很多技术专家以及最高管理层头疼的难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瑞银网络管理从区域分管到全球一体化的改造,有效地支持和推动了投行业务的全球化进程。”如此看来,我们的发展领域也是相当广泛的,因为化工培养出的思维可适用于各种行业。针对现在计算机和金融方面比化工这种老牌专业热门的现象,学长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学长认为,化工是最难学的学科之一,它涉及的领域非常之广,不仅要学习工程上的知识,还要有数理的基础和几大化学的知识,涉及面非常的宽广,所以以后能有许多的发展方向。“工程方面的训练会让你在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受益无穷,而工科中化工则是最严格,最全面,最具过程特点的学科之一。”但学长也表示这种现象是合理的:“现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跨学科,跨行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很多行业在跨学科合作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就是通过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引领工业4.0。”但同时,基础的化工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如一些实验分析及优化控制。学长强调,今后更多的应该是跨学科的发展,计算机的确是一个跨时代的发明,我们应该将其应用到自己所在的领域,不一定是要选计算机的专业才能学习相关知识,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总的来说,没必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地盲目竞争所谓热门专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决定发展的方向。
现在化工行业在社会上饱受指责,有人说化工是“夕阳产业”。针对这些说法,学长并不认同。化工领域在一个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化工领域确实是一个传统领域,但绝不是一个“夕阳产业”,它还有非常多的发展空间,就连最基础的“三传一反”都可以有新的提升。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化工上,要多做跨学科的发展,才能让化工提升一个新的台阶。学长还对新一代的化工人提出期望,希望我们广泛涉猎,这样才能让化工焕发新的生机。我们知道,瑞士银行是全球闻名的大银行,而它能发展到今天,也经历过许多的坎坷。在谈及瑞士银行与中国金融行业发展时,学长认为:瑞士银行是十分有特色的全球金融机构,在150多年的历史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于中国金融业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10年前,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初期,瑞士银行参与了北京证券的重组,成立了具有合资性质的瑞银证券公司。中国政府也给与了它“独生子”的待遇——它是唯一外资参股并具有管理权的全牌照本地券商。瑞士银行也承诺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引进先进的经验,并在以后的10年积极参与了各项资本市场的重大改革,为中国市场能够更好地发育成长献计献策。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瑞银证券的发展也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提供了其它合资项目不能替代的经验。与此同时,瑞士银行也得到了很多的锻炼机会,双方是互利互惠的。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学长在中国投资公司完成投资运营部的组建、功成名就后回到瑞银证券继续带领其与中方合作。学长总结:“希望中国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每一个挑战,要抓住机遇。”采访的最后,学长对我们新一代的化工人送出真诚寄语,希望我们首先为进入化工这个领域感到骄傲与自豪,然后能用在学校获得的“猎枪”在化工等各个领域发挥自己能力与才华,带领化工甚至更多领域迈上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