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在取到药之后的第一个想法可能就是打开说明书查看此药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人们都不希望本来有利于生病部位康复的药物对身体的其他健康部位产生危害。
如果想要深入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一下药物如何产生副作用。在这里做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体内时时刻刻在发生战争,作战双方是我们体内的正常细胞和一些“邪恶”的病原体等,当体内细胞占据优势时我们是健康的,反之则会生病。
这时我们需要药物来辅助我们作战,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就像是增援部队来帮助我们,它们会通过口腔进入食道、胃,然后在小肠被负责接待的部队接见,随后跟随部队一起进入肝脏,然而肝脏不承认增援部队,派出一种酶来与增援部队作战,没有被酶打败的士兵会到达战场增援体内的正常细胞军队,被酶打败的士兵则被俘虏,并且被押到“葡萄糖醛酸”列车进行分解,而恰恰就在“等车”的过程中,药物会产生副作用。
而靶向药物的突破性就在于,它不是士兵,而是导弹,精准瞄准病变部位,在目标部位积蓄或释放有效成分,抑制毒副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 那有了靶向药物以后岂不是不用担心药物副作用?就在我欣喜、鼓舞、激动不已的时候\(≧▽≦)/,一瓢冷水浇灭了我希望的小火苗~~~~(>_<)~~~~那就是靶向药物:制作难度高!价格极其昂贵所以以目前的制药水平,无法用靶向治疗的方法消除普通药物的副作用,无法应用于普通生活,但是难道这样靶向药物就失去了实在的意义了吗? 不!它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众所周知,目前治疗癌症的普遍方法是化疗,即化学药物治疗,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由于不能准确识别肿瘤细胞,因此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殃及正常细胞。而靶向药物是针对肿瘤基因开发的,它能够识别肿瘤细胞上由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所决定的特征性位点,通过与之结合(或类似的其他机制),阻断肿瘤细胞内控制细胞生长、增殖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杀灭肿瘤细胞、阻止其增殖。 靶向药物从而为身体虚弱的晚期肿瘤患者带来福音,因为这类患者的身体状况无法承受化疗放疗带来的副作用(身体虚弱,副作用很可能会成为压垮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又不能通过手术对病灶进行清除(病灶已经发生扩散,很难彻底排查并切除)。所以,目前针对肿瘤组织的靶向化疗药物是研究的一大热点。
下面简略介绍一下靶向药物在治疗各种癌症方面的进展。
胃癌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诊率低,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处于疾病中晚期。化疗是转移性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仍较短,化疗效率低,而且国际上还没有对胃癌一致公认的标准化疗方案,所以分子靶向治疗成为治疗胃癌的新方向和研究热点。目前治疗胃癌的靶向抗体药物均是利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 虽然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高、性质均一且易被纯化和标记,但由于其制备相对复杂、价格昂贵, 且具有一定免疫源性等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而纳米抗体作为一种小型的基因工程抗体, 其特殊的结构, 使其具有普通抗体所不具备的独特性质: 水溶性高、稳定性好、靶向性强、人源化简单和易获得和表达.。且纳米抗体独特的三大效应(表面、尺寸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使其在很多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抗体, 在多种疾病的检测和治疗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目前已成功研制出来的纳米抗体并不多, 其中包括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纳米抗体、抗HER2五聚体、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纳米抗体、与β内酰胺酶相结合的纳米抗体等。 这些都是具有潜在靶向治疗胃癌价值的纳米抗体, 在胃癌的治疗研究中也已初步取得一些引人关注的进展。
胰腺癌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一种消化系统肿瘤,是目前主要的恶性肿瘤死因之一。目前,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被作为胰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客观数据显示,胰腺癌对吉西他滨的药物反应较低,接受该化疗方案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4~6个月,5年生存率低于5%。随着研究的深入,靶向分子药物因其可以特异性、高效的杀伤肿瘤细胞而被认为是治疗胰腺癌潜在的有效方案。
近年来也研制出了许多治疗胰腺癌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以酪氨酸激酶为靶点的表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单克隆抗体、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单克隆抗体、雷帕霉素靶体蛋白抑制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抑制剂等。
尽管现代医疗技术已经比较发达,但是人类仍未完全战胜恶性肿瘤,癌症仍然是人类的一大生命威胁。因为靶向药物在拒绝副作用方面有着很大优势,并且随着对生物化学、人类基因组学等的深入研究,积极研制有效的靶向药物则在不同层次对治疗癌症有积极的影响,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靶向药物最终能成为癌症的杀手。\(≧▽≦)/
当然,我们也希望靶向药物不仅仅只用来治疗癌症,在不远的将来,靶向药物也像普通药物一样普遍,为所有人消除副作用的忧虑,让每个人的身体更加健康!⊂( ˆoˆ )⊃
(编辑:贲国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