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几十年前,勤劳的中国人一年还要辛辛苦苦劳作三百余日才能积攒下或丰或俭的年货,全家上下将一年的收获总结在年夜饭的肉菜和新鲜粮食里,孩子们换上了一年只有一套的新衣服………在一年一年的轮回中,过年成了国人心中不可替代的仪式。
如今,一年一套新衣服,几顿肉菜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远去,人们对过年的期盼不再是那几顿好吃的或者一套新衣服了。中学课本经常会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一改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这一句话看似云淡风轻,实则蕴含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位“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人。
故事得从一百〇五年前的清华园说起,1911年元旦,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首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考留美学生,要求“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先在国内训练,“择学行兼优,资性聪颖的随时送往美国学习”,并赞助求学所需全部费用。千里之外津浦铁路的工地上,一位不满21岁的铁路工程施工练习生看到这条消息,觉得机不可失,决定离开铁路局这一铁饭碗,弃职投考。
3月,这位求学者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初试和复试,进入清华学堂。成绩优异到什么程度呢?当时在清华学堂分为初等科、高等科两部,他凭自己的考试成绩直接进入清华学堂的最高年级,高等科三班,只需再学一年就可以放洋出国。
然而。这样一位“插班生”在高干子弟为主的高三班里显得非常的另类,其他同学在他背后叫他“土包子”,看到他入学以来一直在看书,高干子弟们心里便暗自揣测此人定是跳级过快跟不上。但第一次期末考试,这位“土包子”就用成绩教了全班同学做人:
十门功课全部一百分,总分一千分!
这一成绩像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整个清华园,大家也记住了他的名号,福建闽侯人侯德榜。
(右二为侯德榜,图片来自于中国青年网)
按计划,侯德榜在宣统四年(1912年)即可出国留学,但人算不如天算,历史上没有出现宣统四年这一年。宣统三年(1911年)的秋天,辛亥革命爆发,清华学堂于11月份停课,侯德榜被迫回福建老家自学,直到第二年南北议和后,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侯德榜才得以北上复课。侯德榜在清华学校又读了一年,于1913年以清华学校第一届(特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毕业生各科平均分,资料来源于清华校史馆)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化工学科取得巨大突破的时期,在侯德榜展望留美生活的1913年,远在欧亚大陆另一侧的德国人哈伯(Fritz Haber)继续提高了合成氨的产率,并且在德国投入工业生产。此外,世界的制碱,制酸,化肥,煤化工行业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在进入清华之前以铁路工程为专业的侯德榜注意到了这一重大变化,他没有像前辈詹天佑一样选择土木工程,而是放弃铁路工程改学化学工程,进入至今仍是众多学子心中的圣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工理论。
之后和其他第一代留学生一样,侯德榜珍惜学习机会刻苦学习,1917年拿下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进入普拉特学院学习制革化学,1918年获得制革化学师文凭,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19年获得硕士学位,1921年春天根据中国缺铬的国情,完成了《铁盐鞣革》的博士论文,该论文被《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特予全文连载,制革界至今仍在引用。
拿到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的侯德榜已经31岁了,按计划侯德榜将回到国内,充分利用国内丰富的皮毛资源,带领国内皮毛工业告别手工作坊加工模式,向工业化迈进。但历史早已安排给他新的历史使命,飘洋过海的一封来信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